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地勘文化 > 媒体报道 > 文章正文

两院院士常印佛:此身许国无多求 乐在图书山水间

日期:2021-9-23 作者:326dzd 来源: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6地质队 阅读次数:10666 字体:[] [][]

7月6日,是两院院士常印佛90岁的生日,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专门发贺信祝福。就在他生日前一周,全国“两优一先”表彰名单公布,常印佛名列其中,荣获“全国优秀共产党员”称号。

“此身许国无多求,乐在图书山水间。”这是常印佛年轻时许下的铮铮誓言。漫漫工作生涯,他60余年奋战在地质学研究一线,探寻地质宝藏,海外建立奇功,在区域成矿、矿床研究、找矿勘探领域成果突出,为我国矿床学、区域成矿学和找矿勘探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。

常印佛出生于江苏泰兴。乡贤地质学家丁文江、采矿学家严爽的事迹,让青少年时代的常印佛对地质工作产生向往。1949年,常印佛被清华大学地质系录取,同年10月1日,与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开国大典,更加坚定了地质报国理想。

大学毕业,奔赴山野,为国找矿。1952年,常印佛被分配到原地质部6个直属队之一的安徽铜陵321地质队,从此和“地质矿产”结下了终身之缘。

最初3年,他几乎把所有工种都摸了一遍:看管钻机、岩芯编录、区域测量、地质普查与勘探、协助队长编写勘探报告等。近半时间他在野外度过,到青石山、贵池铜山等多地做地质普查填图,并迅速成长,锻炼出了野外独立工作的能力。

后来,他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安徽首次地质工作,参与了铜官山铜矿的勘探和外围普查,发现(部分参与发现)和探明了狮子山铜矿、凤凰山铜矿、贵池铜山铜矿、黄山岭铅锌矿等一批大、中型矿床和矿产地,为铜陵有色金属基地和长江中下游“工业走廊”的确立提供了资源保障。他还率先组织实施了我国最早的1∶50000地质调查(铜陵幅),在全国树立了大比例尺地质调查工作的技术典范。

操千曲而后晓声,观千剑而后识器。常印佛的学术研究与发现源于大量的找矿实践经验,体现出强烈的实践与理论的互动。他开创性地提出了成矿结构、控矿规律等新认识,丰富和发展了矽卡岩成矿理论,为构建我国大陆成矿理论奠定了基础。这些理论成果源于实践,又反过来促进了实践,对长江中下游一系列找矿发现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。他先后负责主持多项国家和部重点科技攻关课题,提交重大科技成果10余项,公开出版专著10余本,多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、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。

在国内硕果累累,在海外建立奇功。常印佛在援助越南、阿尔巴尼亚期间,担任地质专家组组长等职务,带领团队在矿产勘探、调查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,分别获得两国颁发的荣誉勋章。他所做的工作被时任阿尔巴尼亚地质总局局长誉为“样板性的工作”。

由于工作成绩突出,1979年和1980年,常印佛分别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地质部劳动模范称号。1991年,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(院士),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。他继续主持完成了科技部“八五”科技攻关项目,主持或参与指导完成“九五”“十五”期间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安徽省科研项目。

对于从事一辈子的地质工作,常印佛称之为“与大山结缘”。“问花花解语,听月月有声。”他这样形容所看到和理解的自然界,无论是崇山深谷,还是穷乡僻壤,自然界无处不充满生机。尽管野外地质工作艰辛,甚至被一些人视为畏途,但只要真正投入到把自己和大自然互相交融的境界中去,就会发现其中乐趣无穷。

常印佛曾任省地矿局副局长、总工程师。熟悉他的人知道,他秉性淡泊,两次婉拒升职,把对党的忠诚完全体现在本职岗位上;长期保持谦虚谨慎、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,工作勤勤恳恳,做人踏踏实实。老骥伏枥,常印佛始终关注着地质学科人的培养,关注着祖国地质事业的发展。

“探宝建功铜官山,成矿是论矽卡岩,淡泊名利耕不辍,初心使命一如坚。”这是常印佛对自己地质生涯的总结,展现了一名地质人永远不变的初心。( 来源:安徽网 )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